11月7日19:30,由安徽省外国语言文学学会翻译教学工作委员会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徽译大讲堂”第三期活动——“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经典阐释到智能生成”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李康熙主持,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胡作友教授、安徽大学朱玉彬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共探经典翻译如何借助技术实现创新生成、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与突破,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播。
讲座伊始,胡作友教授以“理雅各《论语》英译的主体间性”为题开讲。他指出,理雅各译本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典范,但现有研究未能充分解释其在维多利亚时代文化霸权语境中保持学术严谨性与跨文化对话的突破。为此,胡教授引入主体间性理论,从文本、文化、交际三个维度重新审视该译本的价值。胡教授强调,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主客二分思维,将翻译视为多元主体间的意义协商过程。结合理雅各的翻译实践,从译者与原文的思想交汇、译者与作者的虚拟对话和译者与读者的文化共识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并认为“翻译是双向的交流,双向交流彰显翻译的交互性本质;理雅各译本构建了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对话范式,其经验对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随后,朱玉彬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知识观”为题分享。他从研究背景切入,先构建翻译技术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结合技术的知识性认知、默会认识论视角下的技术认知,阐释其内涵;接着分析翻译技术教与学的现实困境(涉及教师与学生双主体);重点围绕生成式AI时代的翻译技术教学,给出知识观指引下的实践路径:教学目标聚焦翻译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遵循“二分原则”,教学手段采用“具体范例示范”,教学评价避免全盘标准化,学习路径依托寓居认知与反思练习。朱玉彬教授还介绍了“知识翻译学”的相关探索,涵盖其研究背景、定义、内容,并提出基于“真、善、美”的中和翻译观作为研究方法论;最后对比相关概念的异同,完成整场分享的逻辑闭环。
最后,安徽省翻译教学指导委员会张德让主任进行总结点评。他强调“徽译大讲堂”平台不仅促进省内高校间的经验分享与资源互补,还逐步拓展至国际交流层面。未来将继续鼓励各校发挥自身特色,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安徽翻译学科的整体发展,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
此次“徽译大讲堂”活动展示了合肥工业大学在经典文献外译(理雅各《论语》英译研究)、安徽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领域的学术探索;同时促成了省内高校在翻译研究与教学层面的经验互通。活动彰显了安徽翻译学科的多元积淀,也为各校开展文化外译、智能翻译教学提供了实践借鉴,为推动区域翻译学科发展与文化国际传播注入了新动力。

(陈莹、陈睿/文、陈莹/图、唐军/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