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
说起人格,不少大学生狭义地将其理解为“性格”,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同学之间相处,遇到性格孤僻、古怪、难以相处者,便被扣上“人格障碍”的大帽子;也有些大学生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人品”,认为人格即人品,同学之间相处,遇到道德不良、品质不端者,便被扣上“人格有问题”的大帽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一个人的行动实际上是由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从人格发展的社会性出发,将人的一生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纵然学术界对人格的定义莫衷一是,侧重点不同,但较之哲学界的学者、社会学界的学者和法学界的学者,心理学界的专家研究最为深刻和完备。心理学上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主体性在人的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综合。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人生的最初10多年里,先天遗传对个人的性格组合占主导作用,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后天培养的性格因素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优秀的群体,在大学校园里,接受的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的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有健康人格的指导和塑造。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努力,使自己的人格发生变化、逐步调和并日益趋于完善,才能无愧于“人才”的称号。 一、就大学生而言,我认为,健康的人格应当具有以下六种特征: (1)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状态在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大学身顺利进入社会的有效“通行证”,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基本需要。 (4)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适应是一个人能使自己与客观外在的现实相协调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的能动者,大学生首先要适应环境,才可能有所作为。 (5)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很多,小的方面,可以学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大的方面,可以考虑如何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如何为整个人类的发展提供帮助。 (6)良好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也在与时俱进,现代人各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禀赋就是其本身内在的要求。为适应21世纪形势发展,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健康人格中必不可少的新内涵。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如果对大学生人格要素中智力素质、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与理想指标进行比对的话,会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成才意识强、主体意识弱。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发现周围部分同学不清楚自己大学到底要学习什么、怎么学、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自己创造性的构想。 第二,道德认知水平高、行为能力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往往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 第三,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弱。在日益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合作意识的强调不仅未降低,反而更加地予以强调。学生群体中常有同学过分地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较差。 第四,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差。离开家庭,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选择,这时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和果断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些同学迷恋网络游戏、处理不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导致学业荒废。 第五,独立意识强、自理能力弱。从小就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同学们总是渴望独立。上了大学,离开父母,总会有一种摆脱束缚、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同学们是否都能够很好地独立,答案却不唯一。 三、学校有效开展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不能采取简单化、雷同化、一刀切的传统教育方式,应当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生动性、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方式,从学习、活动、交流、分享、体悟、内观等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具体来说,可有以下几种重要途径: (1)大力推广“团体辅导”,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建设意识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可以为参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使个体处于一个比较安全与温暖的情境中,因此很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积极地发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使自己更为成熟地接受未来生活的挑战。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我校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学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适量地开展历史、哲学、文学等课程,理性地系统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自觉地把握和主动地养成,这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中也十分重要。 (3)强化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公德也称做“普适性道德”,其中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尊重公共行为规范。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应当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但是如今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言行示范者早已屡见不鲜,他们渴望变革创新、自我实现,崇尚活在当下、追求享乐,事不关己就躲得远远,社会责任感日趋弱化。强化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现实基础。 (4)正确引导大学生理解“感恩”,热爱生活 感恩是一种良知、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与人之间如若缺乏感恩,势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淡。大学生活,使得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个人同处一室、相处四年,如何打理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但是,随着同学之间家庭出身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性格差异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拉大,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变得非常艰难。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懂得对家人感恩;有些学生更加嚣张人性,不懂得对他人感恩;有些学生心理近乎扭曲,不懂得对生活、对社会感恩……。因此,学校应当正确引导大学生真正地去理解“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和生活。 (5)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切身投入公益事业 学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切身感受社会、全面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使学生正确树立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形成良好人格提供重要的社会参照。与此同时,要积极树立为社会服务、爱好公益事业的良好观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以上几种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方式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每种途径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势。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在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其个人的身心健康、顺利成长和成才,也关系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和睦,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和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格培养途径的创新和整合,将会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