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生家庭环境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 |
年前曾专门赴京参加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克曼博士(David Eckman, Ph.D.)关于“家庭环境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的课程学习,新学期开始了,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下学习成果和心得。 艾克曼博士自幼生活在一个父亲酗酒、母亲受虐的极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不幸的童年经历对他产生了很深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充分了解到家庭环境对他个人的不良影响之后,他着手开始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研究项目,即:调查家庭环境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 艾克曼博士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当然,除了艾克曼博士,也有很多其他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共同意识到:不仅家庭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行为,而且一定的家庭环境会导致一定模式的成年生活。各种家庭环境在人们的内心建立起了不同的本能意识图画,怎么样看待自己,怎么样看待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又该是什么模式等等,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于是,艾克曼博士从“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认同”和“原生家庭的三种模式”为切入点,深入阐释“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人的自我认同的影响”,之后他还讲到了“成年后的慢性忧郁症与原生家庭环境之间的直接联系”。 艾克曼博士指出: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不自觉地携带着关于自己的图画,这些图画就像印在每个人的心版上。这些本能意识里的图画,或者说是模型,是由一个人的人格、身份、人际关系的样式、与异性有何不同,父亲怎样,母亲怎样,还有其它的重要人生现实等等要素构成。我们如何本能地看待自我,其实就是一幅从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图画。真正的自我就是能够准确描述自己的那幅画。人们的自我认同与真实的自我常常是不同的。要想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同,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家庭环境与文化背景是如何形成我们的自我认同的。 先阐释一下原生家庭的三种模式。 艾克曼博士将原生家庭分为健康的、注重表现的、很不健康的,也叫运作不良的三种类别。因此,与之对应的家庭模式就是:健康家庭模式、注重表现家庭模式和很不健康或运作不良家庭模式。简单、通俗地描述,就是: 健康家庭――就是不管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亲都会给他持久的关爱。 注重表现型家庭――就是父母对孩子关爱完全取决于孩子的表现,表现 了,父母就给他关爱、奖励他、鼓励他等等,表现不好,就指责他、惩罚他、推搡他、或丢在一旁置之不理等等。 运作不良家庭――就是不管孩子有何行为、作何表现,父母都没有给他关爱。 艾克曼博士有句话说的很经典,他说:“婚姻,是唯一一场与敌共眠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激烈的情感反应从上一代传送到下一代。”因此,能否彼此信任、如何管理情绪或者说释放情感、是否会安慰别人或者是接受别人的安慰,是判断家庭模式的三个关键词。 讲到这里时,艾克曼博士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做了一份关于原生家庭情况的 调查问卷。艾克曼博士请来自不同家庭模式的人现场发言,谈谈自己的童年经历和面对压力时自己的解决办法。我做为来自健康家庭的人,当我听到那些来自很不健康家庭的人的发言内容时,感到很吃惊,甚至是不可思议。 另附:关于家庭环境的问卷 每道题目用“是”或“否”,来回答。然后记录下你一共回答了几个“是”。
请按你18岁以前(或10岁以前、6岁以前、3岁以前,最大到18岁)家里的生长环境回答是/否: 1. 你曾经感到与某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很紧张。 2. 你感到与某位家人说话时要小心。 3. 你父母总是在忙着别的事,不太顾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感受。 4. 你父母行事为人经常要对外维持某种形象。 5. 你的父母经常批评你、或者总也不能原谅你犯过的错误。 6. 你感到自己成绩和表现良好的时候,家人会比较在意和接纳你。 7. 每当家庭起冲突时,家里人彼此攻击辱骂。 8. 你觉得有时单凭某个家人的言语,很难知道他/她的真正想法或情绪感受。 9.你家人很少表扬和肯定你好的表现。 10. 对有的家人,你绝不能说出任何不同意见或想法,不然就会起争端。 11. 和家庭成员在一起时,或者他们开始注意你时,你有时会对自己感到不自在。 12. 你在外面遭受挫折、忧愁、或愤怒时不向家人倾诉。 13. 当你希望休息、放松时,你宁愿到外面去玩而不是回家。 14. 作为一个孩子,你有时会对全家人围聚一处感到紧张和有压力。 15.你父母有时在别人面前不照顾你的面子。 0-5个“是”的,为健康的家庭; 6―10个“是”,为注重表现的家庭; 11―15个“是”,为很不健康的家庭。
怎样是健康的家庭 健康家庭,彼此能有很好的信任、大家都能很好的处理个人的情绪、安慰别人同时也能够接受别人的安慰。因此,来自健康家庭的人,通常都有积极肯定的自我观。 关于健康家庭对人的自我认同的影响,艾克曼博士举了一个事例:几年前在一个学习小组里,几位女士向他描述了另外一位不在场的女士。有一个长得很漂亮、作过模特的女士谈到她与那个女士一同去单身酒吧或者是参加派对。她发现:那个与她同去的女士个子有些矮,身体也有些发胖,可是不知怎么地男人都注意她,反倒不注意她这个漂亮的。这位漂亮的女士提出,那位不太漂亮的女士真是个很招人喜欢、完全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艾克曼博士听说了这个女人以后,就非常希望能有机会认识一下。后来终于遇到了,果然如艾克曼博士所预期的那样,她是一个快乐而坦诚的人,同时又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很有兴趣。怪不得很多男人会认为她有魅力。当艾克曼博士问她为什么会那么坦诚自然的时候,她说道:“在我成长的家庭里,我总是深深地感受到被爱、被喜欢。” 艾克曼博士分析说:“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位女士从来不对自己产生疑问,反 倒对周围的人很有兴趣,愿意去了解他们。她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把握,关心其他人 的事情。她看待自己时,本能地就产生积极正面的看法,所以感到非常自在。于是 乎她就成了更加善于交往的人物、也比其他漂亮得多的人更有魅力。她从父母得到 了一份很了不起的礼物――一幅关于自己的正面的图画。很多作父母的人都给了自 己的孩子一份伟大的礼物,就是一个诚实的、健康的自我意识。这样一幅内心的图 画使人不仅接纳家庭和文化对成人有深刻的影响。在不同的族群中作测验,结果很 有趣:健康的家庭在不同的种族里都相似,甚至相比同文化里的其他种类的家庭, 更有共同之处。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文化里,健康家庭出来的人都有着同样的积 极的自我认同。”因此,我们说,来自健康家庭的人,通常都有积极肯定的自我观。 在健康家庭长大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信任人,因为他们自己的家庭生活安全可靠、彼此表达出情谊,他们的生活可以预期,所以当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时能够信赖别人。只是有时候他们会太过信任,甚至吃亏上当。 在健康家庭长大的人学会了如何管理情绪。他们发现痛苦的情感会随时间而消逝,并且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到这一点,成为本能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每次都寻求与别人谈话来消除情绪上的苦恼,让负面的情绪随着时间消散而去,这就学会在难过的时候不是耐心忍受,而是要想办法消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同时,也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中,尤其是在夫妻关系中,找到一个关心你、对你有兴趣的人,经常和他/她谈话,情绪就可以得到疏解。尤其是对于患有忧郁症的人,谈话和运动、药物治疗具有同等的价值。 健康家庭的人还有最后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知道如何安慰别人,以及接受别人的安慰,他们会拉起手来或拍拍肩膀,或把手臂搭在人的肩上。别人安慰他们时,他们不会感到不自在或不知如何回应。然而,他们有时候对那些不接受安慰的人会感到不耐烦,他们看到别人的情绪迟迟不能得到疏解就会放弃而离开,因为他们感到很不理解――这些人为何会与自己的经验感觉不相同。待会儿我们会讲到来自健康家庭的人和来自很不健康家庭的人结婚会通常出现怎样的状况。
怎样是注重表现的家庭 注重表现的家庭给人有爱的感觉、也可以使用一定的快乐技巧,但是给人一种烦恼困惑的自我观。父母本身的家庭环境注重表现,并且,也会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从注重表现的家庭出来的人面临好几种人生的难题。他们通常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父母希望子女成功,为的是家庭脸上有光,因此孩子的价值和地位要取决于他们的表现有多好。而他们表现的好坏要看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看孩子的固有能力是否发挥。在这种环境里,孩子变得只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而很可能对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真实自我从未考虑。 艾克曼博士认为,注重表现的家庭会在不知不觉中缺乏开诚布公的特质,为什么呢?当“表现”比孩子本人还重要时,孩子就无可避免地得到一个信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表现比诚实还重要。想想看,与其得不到关爱甚至挨骂,不如去撒谎。听话、表现好比讲实话更重要,有坏消息时干脆就不要报告。在某种意义上说,过分注重表现的父母等于是鼓励他们的孩子如此对待他们,甚至干脆是等于让孩子撒谎。 从注重表现的家庭出来的人会以忠心可靠为信念。他们常常觉得能让人家看到的东西比实际更加重要。这样的家庭容易培养出急于讨人高兴的人,他们习惯报喜不报忧,认为忠心很重要,并且付出的忠心也十分期望能够得到回报。 从注重表现家庭出来的人还会有另一个错误信念。这位职业人士会不自觉地相信,知识学得越多越好,工作越卖力越好,知识和努力比发现自己能够轻易做好某类工作的快乐更重要。教人找到自己本能的优点长处对这些人来说是极不自然的,因为有知识和努力工作,比发现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做成某事的快乐更被人看重。艾克曼博士说他在中国办讲座,常常有学生来问,“我应该怎么做、应该学会什么呢?”他的回答总是:“重要的不是什么事情应该发生,而是要了解一些关于生活实际的一些原则,了解正面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因此,我个人觉得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以这个为落脚点,有必要向这些学生更多地传授正面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引导与思考。
怎样是很不健康的家庭(也被称作运作不良家庭) 压力很大或者是很不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很不幸福,长期受到酗酒或其它瘾癖所困扰,在家里常常有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或者是受到忽略。自我认同很差或是不知道该怎样看待自己。从很不健康的家庭走出来的一些人,只是一些人,并非全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健康家庭和注重表现家庭的人非常不同。这些家庭的父母不停地吵架,常常陷入愤怒或者是抑郁等等,总之,整个家庭长期处于压力的笼罩之下。在这种家庭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常常会有嗜瘾的行为伴随着,这是因为家里的痛苦状况,想要寻找快感,就会用上瘾的方法来解脱痛苦,这样就可以让心思接受瘾癖,而不是忍受痛苦。这样的家庭经历,会让孩子的自我认识呈现极端:要么非常负面,要么根本不存在。负面的自我看法会在成年以后的生活里造成很多问题,因为这样的看法所产生的期望都是按照自己环境里最坏的可能性产生的。每当压力来临时,这些负面的人生观总是叫人回到童年时代的思想意识里,变得高度警觉。最可叹的是,他们一般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变得有多么的敏感和警惕,不光警惕,还有怀疑,并且有的时候这些警觉是毫无道理的。 家庭里面的压力常常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最基本的看法。艾克曼博士举例说,在西方国家,有些鄙视自己的人作了母亲后,把一种烂得要命的女性观传给她们的女儿。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那些来寻求咨询辅导的人,不是对自己的性别持无所谓的看法,就是极其讨厌自己的性别,极其容易引发同性恋行为发生。这些实在都是来自一个运作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处于痛苦和压力中时,就要使用防卫。各种的防卫方法有两个目的:提供乐趣和逃避痛苦。最常见的一种防卫方法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一方面它可以减缓或让人忘记痛苦,令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许多是不健康的),在孤单中占据头脑、提供快感。 在运作不良或不健康家庭里还有另外的防卫方法。孩子们学会逃避别人和戴假面具,可以描述为“故作友善”。在表面的友好微笑之下,内心其实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个人的情感压抑了多年以后已经消失,不再感觉。 一般来说,一个来自健康家庭的人若是与运作不良家庭的人结婚,他/她会感到相当的困惑,因为故作友善的人初看上去好有魅力,可是结婚后健康的一方寻求亲密关系时相当惊讶地发现,她/他越试图亲密,对方的反应就越紧张,试图退缩。 最后,再综合比较一下来自这三种模式家庭的人。当他们进入一个有许多陌生人的房间时,他们的期待是不同的。健康家庭的人认为大家会喜欢他/她;而注重表现家庭的人相信自己若是努力的话,大家就会喜欢他/她。从运作不良家庭出来的人呢?他们不关心别人会不会喜欢自己的问题。他们走进这个房间时就会不自觉地警惕,觉得随时会有威胁以及不寻常的东西要加以对付。这三种不同的家庭背景都会在人的身上产生一些可预期的特征,并会在成人生活里反映出来。 艾克曼博士的研究结论,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发,那就是:了解一个学生的原生家庭环境对他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在给一个学生做个体咨询或心理疏导时,应该主动询问他的原生家庭状况,很多学生可能会一言弊之,或者简单逃避,但我们要寻找机会多次深入挖掘,而不是轻易放弃,因为这点非常重要。 |
来源:柏晴的博客 |